close

等了許久終於得以見到老屋的第二面。

 

這一天我們要做的工作是拆卸舊房子的屋瓦,因為屋齡很高,屋子本身的破損無法承受瓦片的重量,我們要幫這位老先生卸下沉重的行囊,修理底下損懷的部份。

(這次有兩位虎科的妹妹隨行,將這天的活動拍成了小短片)

乍看之下,屋瓦是一層層堆疊上去的,沒有使用釘子,靠著不同形狀的瓦片排列組成了堅固的防護牆,轉角瓦、邊瓦、切邊,每一片不同形狀的磚瓦都有其特殊的功能,因此拆卸時也有一定的順序,有點像在玩立體拼圖,一旦順序錯了,可能會將屋瓦給毀了。

 

這一片片的屋瓦都是水泥所製成,因此搬運也相當費力,靠著接力的方式來減少移動的距離,是最有效率的方式。首先得決定如何放置不同的瓦片,方便日後的存取,接著一邊拆瓦片,一邊便將屋瓦放置到正確的地方。

 

「那現在A組就排成一排,開始拆右半邊的瓦片吧。」

一開始眾人擠成了一團,尚未準備好,瓦片便一片片接踵而來,有點應接不暇,重新規劃了傳遞的動線,一切才開始順暢。一邊傳遞瓦片,我們也傳遞訊息,告知瓦片的狀況,讓後面的人可以知道該將瓦片分類到哪一區,或者注意到瓦片上的小鐵絲避免受傷,不知不覺地在「接力傳瓦情」呢。

 

由於必須利用有限的空間放置所有瓦片,瓦片要有秩序的堆疊起來,考慮到瓦片的重量,若直立的堆疊可能會太重導致破碎,因此瓦片必須靠著牆面放,與牆面平行,讓瓦片排排站好,屋頂的瓦片數量之多,排列在屋外相當地壯觀。最後在光禿禿的屋頂鋪上一層帆布,避免雨水滲入,今日的工作便大功告成啦。

 

我們花了足足一上午的時間才完成,不僅因為瓦片的數量,也因為許多瓦片的形狀是不能夠層層疊起的,要在有限的空間內放置他們,得花不少的力氣整理,常常瓦片已經遞到了屋內,卻來不及擺好,造成一地的混亂。才搬運半日的瓦片,竟然讓我全身痠痛,果然是久沒運動。

 

比起拔草,拆瓦片是件有趣的工作,可以看到老式的建築物美麗之處,一片片的屋瓦看起來像是一件件的藝術品。早期的建築物有一股曖曖內含光的美,顯現了古老的智慧。像魚鱗般整齊排列的屋瓦,是不是從大自然中得到的靈感呢?

 

我喜歡貼合自然,順應著環境而生的建築,溫和而不展鋒芒,她襯托出了城市的風采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A-sh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